椎間盤的退化


pastedGraphic
椎間盤由柔軟富膠質的髓核及堅韌富纖維值得纖維外環所構成。在小孩子的時候,髓核裡有許多具有分裂及分化能力的細胞,可以不斷製造新細胞和髓核讓椎間盤維持正常的功能,但隨著年齡漸漸增長,椎間盤就會慢慢退化(從30歲開始),髓核裡的細胞就會慢慢凋亡而無法製造新髓核,內含的水分含量就會漸漸減少、縮水,同時喪失其承受形變的彈性,就像水分飽滿的新鮮橘子在風乾了之後就會變小、變乾、變硬一樣;不僅如此,纖維外環的包覆性也會隨著脊椎退化而減弱。還好,在正常的情況下,脊椎退化的速度相當緩慢,很少讓人察覺,在退化的過程中身體的各種組織也跟著慢慢適應,所以很少引起症狀,頂多偶而造成腰痠背痛的不舒服而已。退化 (degeneration) 的定義其實相當廣泛,正常老化的過程會導致組織退化,一次重大的傷害或不斷累積的小傷害也會造成組織退化,組織失去營養也會漸漸退化,所以退化並不是老人家的同義詞。

pastedGraphic

脊椎退化


人體的脊椎從頸椎一直到薦椎總共由三十一節椎體堆疊而成,椎體之間有椎間盤、小面關節和許多強韌的韌帶,這樣的組合讓我們能做出許多彎腰、挺腰、扭身等動作的同時,又能保持各個椎節之間的穩定性。當我們年歲漸漸增長的時候,除了椎間盤會慢慢退化外,這些維持穩定的重要結構也會漸漸失去其原有的韌性及彈性,脊椎的穩定性也會慢慢變差。人體組織為了彌補這些因退化而衍生的不穩定,於是有骨刺的形成,希望藉由骨刺來包覆椎間盤或小面關節,讓關節回復其穩定性。這樣的過程是一個正常的老化過程,它進行的非常緩慢讓我們不容易察覺,只會讓人感覺輕微的腰痠背痛,休息或者服用輕微的止痛藥通常就可以緩解症狀。但若椎節間的退化速度過快,或退化的情形只局限於一、兩個椎節,就會引起令人難受的背痛,這樣的狀況較容易發生在從事重勞力工作、長期姿勢不良或脊椎曾經受過傷的人。

脊椎退化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老化過程,但有時也會演變成一些令人難受的疾病,例如:
    
椎間盤突出(較好發於青年或中年人)
    
椎管狹窄(較好發於中老年人)
    
椎間滑脫
    
退化性脊椎側彎等...
若因此導致神經壓迫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或是各種的神經症狀。

脊椎骨刺


spur
脊椎骨刺是用來描述椎體周圍不正常的骨質增生,又稱為「骨疣」,它通常發生在椎體的前緣和側緣,後緣則較少。脊椎骨刺的形成和老化或脊椎退化有很大的關係,根據臨床上的統計,20至30歲年輕人的脊椎大約只有約3%左右看得到骨刺的形成,但在45至60歲以上的中年人身上大約是20%左右,而在老年人身上則大幅增加到80%以上,這種情形在從事重勞力工作的人身上尤其明顯。

骨刺就好像白頭髮一般,一旦變白就不太可能再黑回來,雖然染髮可以改變髮色,但新長出來的頭髮一樣是白髮;同樣的道理,骨刺一旦形成,就不可能消失。大部分的骨刺並不會造成任何不適,它是脊椎退化的結果,而非腰痠背痛的主要原因。我們可以說,骨刺的形成其實是脊椎退化的一種「現象」,而不是一種「疾病」。坊間一些不實的資訊,讓民眾把誤把骨刺認為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不斷的尋求偏方想讓骨刺消失,其實只是徒增煩惱而已,既花錢又不能消災。有很多骨刺的人,並不一定會不舒服;腰痠背痛也不一定是骨刺所造成。

在治療上,若只是單純的腰痠背痛而未合併有結構上的問題(如脫位)或神經壓迫情形,那只要症狀治療就可以。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消炎劑 (NSAID) 可以抑制關節發炎的活性;保持正確的姿勢、短期的使用背架保護可以讓發炎的關節得到適當的休息;減重、有氧運動和復健可以加強背部和腹部肌肉的肌力,有效分擔脊椎所承受的壓力。

脊椎骨刺雖然很少引起症狀,但有時骨刺長的太多,或長的方向不對,向後側或後外側突出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腔,這時候就會引起神經症狀,有時須考慮手術治療,這時手術的目的在減緩神經所受到的壓迫,而不是將骨刺完全清除。手術前也要仔細評估壓迫的原因,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在某些脊椎穩定性有問題的情形如椎間盤退化性疾病、椎弓解離、椎間滑脫、退化性脊椎側彎等,脊椎的X光片上時常看見有明顯的骨刺,有時會大到椎體的一半大又狀似牛角,讓病人自己看了都心生恐懼。雖然如此,會有這些奇形怪狀骨刺的形成,其實是人體組織為了讓脊椎穩定而產生的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。也就是說,這些骨刺其實是有某種程度的保護作用,只是這種保護機制的效率並不怎麼高明,通常在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前,不是神經組織已經受到壓迫,就是病人早就無法忍受因脊椎不穩定所導致的痛楚了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治療的原則在於利用手術的方法來緩解神經所受到的壓迫(如椎管減壓術)並穩定失衡的脊椎(如脊椎融合術或脊椎穩定術),至於那些崢嶸的骨刺就讓它繼續扮演它原來的角色吧!
name_tit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