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皮椎體成型術 (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) 於西元1984年源起於法國,原本是用來治療無法手術切除的椎體血管瘤,後來卻發現,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引起的椎體壓迫性骨折,效果更好。1993年引進美國後廣泛使用並推廣至全世界,由於其優異的療效,經皮椎體成型術已經成為治療椎體壓迫性骨折首選的手術方法。
手術的原理相當簡單,病人趴在手術台上,在仔細的消毒皮膚之後,醫師在移動式X光機的導引之下,將穿刺針(大約原子筆筆蕊大小)經椎弓根打入椎體塌陷處,確定穿刺針的位置安全無虞後,將液態骨水泥(有醫師喜歡將之稱為「骨漿」)注入塌陷的椎體,骨水泥會沿著骨折的細縫流入椎體的骨小樑裡,待骨水泥硬化便可提供椎體足夠的穩定性,讓椎體不再塌陷。不同於傳統手術,經皮椎體成型術只需要局部麻醉、手術時間短、幾乎不會失血,大幅降低麻醉及手術的風險。相較於傳統手術的高風險,經皮椎體成型/駝背矯型術的安全性相當高,常見的併發症有骨水泥外漏和傷口感染等,但甚少留下後遺症。嚴重的併發症如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則僅止於個案報告。
